村民正在采摘桃子
“土地流转每亩每年700元,加上年底分红、合作社务工等,一年收入超过2万元。”仲夏时节,笔者来到高坪区长乐镇灯高山村,村民陈粉蓉一边采摘桃子,一边高兴地介绍说。
灯高山村几年前还是贫困村,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7户359人,占全村人口近半数。与当地许多摘掉贫困帽子的农民一样,陈粉蓉一家的改变始于村里引进合作社。
“有了务工渠道,每天都能看到收益。”摆脱贫困的陈粉蓉兴奋地讲述着这两年的变化,“合作社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。”
几年前,灯高山村党总支书记姚邦齐发现,村民一年到头就围着几亩地转,“靠天吃饭靠地穿衣”,几乎没有多少收益。2017年,他与村干部商议后决定,采取“党支部+合作社+业主+农户”模式,成立合作社,争取帮扶单位的资金支持,同时,采用“土地入股+资金入股+产业周转金”的运转模式,大力开展土地流转,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。
起初,陈粉蓉跟绝大部分村民一样,觉得土地就是“命根子”,不愿把土地流转出去。姚邦齐与村干部们耐心地给村民们算收入账:土地流转后,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可以外出务工;缺乏技能的村民可以到合作社务工,工资日结,做一天就有一天的收入。
“土地交给村集体经营后,两个儿子去了外地打工,我和老伴平时在合作社的产业园里施肥除草,每天有几十元收入,还能照看两个孙女,省心不少。”陈粉蓉介绍,见到了收益,村民们渐渐有了信心。2017年,全村400余亩土地全部流转,加上开荒出来的土地,共有1000余亩。其中800亩种植青花椒、500亩种植香桃。
“合作社有效整合土地、资金、人力、技术等资源,实行‘一条龙’服务。村民只管学技术、收分红,其他烦心事就少了很多。”姚邦齐介绍,眼下,该村合作社的500亩香桃喜迎丰收,产量约25万公斤。
今年以来,合作社在原有的分配机制下,又创新机制,实行集体资产折资入股,丰产期前6年村民保租金,丰产后除去前期投入按土地分成等模式,确保农民持续增收。同时,该村还把目光投到“产游联姻”上,依托地理优势和交通优势,大力发展生态采摘、休闲娱乐等乡村旅游,打造城镇居民的休闲“后花园”。单凭这一项,又能保障户均增收1万元。
姚邦齐说,合作社增强了“造血”功能,如今,村民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,日子越过越好。(南充日报 陈星颖 文/图)